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佛子行37頌」教學-1 ; 摘錄分享

主講者: 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
開示日期: 06/21/2014
       不論聽聞任何佛法都要排除自私自利的念頭,並以廣大的菩提心做為動機來聽聞學習。  如果在聽聞或禪修時其本身的動機都是為了此生的父母與遍滿虛空的六道有情眾生,此為大乘行者。 大乘是非常重視菩提心的,故有言『有慈能成佛,無慈不成佛』。


       菩提心在佛教是非常的重要,但何為『菩提心』? 禪修時又該怎麼做呢?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因此我們安排了《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教學,此《佛子行三十七頌》談的就是菩提心!

       首先,先簡要的談一下菩提心,讓大家先有個概略的概念,然後再依頌文來逐步來做解說。 簡要言之:有利他的想法及利他的善良內心即為『菩提心』。 但要如何生起?總體而言就是要發『四無量心』:希望眾生都能離開痛苦、都能達到快樂、不離快樂,並能經常安住。 做好「四無量心」的禪修,自然而然便會產生不造作的菩提心、進而證悟。 而菩提心的禪修方式歸納為三:自他平等、自他交換、愛他勝己。


菩提心的禪修面向】,可分兩方面:『見地』與『行持』。
 一、見地
    (1)   想法 〜 
           在正式禪修之前,內心先有一個「斷惡」想法,也就是有一個願望、期望、目標想要達成,這就是『菩提心』,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旁邊,最先想到所有眾生的利益!

    (2)   思想 〜 
           指的是「緣起」見地,在思想上要了解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形成,因此萬法是以緣起而形成的。 由悲心來緣起眾生。

、行持
       付諸行動去實踐無害的行持,也就是:不要做傷害眾生的行為。


【何為佛?何謂魔?】
      「佛」有很多解釋法,經常被使用的解說是指「勝利者」,也常被稱為「勝利者之子」,因為只有佛才能打敗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亡魔、天子魔),因此是「勝利者」。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的「佛子」指的是佛的心意之子,也就是菩薩。  「佛教徒」就是指追隨著佛勝利者的教法而學習的人。

       所謂「魔」並非面目猙獰者才稱為惡魔,而是指我們所面對的阻礙! 一般而言,會讓我們禪修中斷的就稱之為「魔」。 今天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我們都要做禪修,因此在禪修前要努力思惟,有那些障礙讓我們禪修中斷,而這些就是這四魔了!


【認識四魔】
現在我們來談談這四魔:

一、煩惱魔
當我們內心出現煩惱時(如:瞋恨、傲慢、貪念、忌妒等),通常沒有能力或方法去對治它,於是四魔變成是老闆及長官,而我們是魔的僕人。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從睡醒(或天亮)到晩上睡前的一整天,內心其實都是瞋恨、傲慢、貪念、忌妒之心,我們一天的活動都是在五毒煩惱環繞之下度過的。

二、五陰魔
身體一旦被色受想行識五蘊控制,身體就變成惡魔了。  其原因是:當身體健康、美麗、長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欲望,因此就會有很多活動,也就造成身體很渙散,那麼當然就不會想到佛法,也不會想去追求佛法,因此這身體就變成惡魔了。若再加上有一些財富,內心就會產生傲慢之心,且會日愈強烈那麼離佛法就更遙遠了。

三、天子魔
主要指的是內心的渙散。 其原因是羨慕天道、人道的健康快樂,以及五妙慾的享用。 猶如男女相愛時,勢必內心會一直想著對方。  此外,在這科技發達的時代,內心的渙散更是嚴重的,如整日低頭滑手機或玩線上遊戲或上網。

四、死亡魔
不論是任何人,即便是禪修士,總有一天必定會死亡。 而一但身心離散後,就無法繼續做禪修,禪修就被迫中斷了。


【菩薩的條件】
      「菩薩」的意思為『淨化』、『究竟』、『勇士』,凡具備這三條件者,名為菩薩。

1.      『淨化』
指內心不斷的排除煩惱、壞的習氣、所造的罪業、及所應斷的部分。 上等者能完全斷除;非上等者則應努力來減少貪嗔癡、傲慢忌妒等,這就是淨化的過程。

2.      『究竟』
對於「道」的了解及內心證悟的增長增廣,這就是究竟。

3.      『勇士』
能行苦行且不退縮。 就菩薩而言,利益眾生不只是佈施錢財物品,甚至佈施自己的頭手腳等都不懼怕並且永遠持續去做。   


【菩提心重要嗎?】
       一般人對於任何一件事,都會有時高興而有時悲傷起伏不定的狀況,這就是「輪迴」。  然而在輪迴當中,如果內心常有「利他、慈悲的想法」,則容易幸福快樂、逆境與困難也會減少。 不論是上師、善知識、登地以上的菩薩或者是修行者,其事業規模大小、運氣高低、快樂與否等等,都決定於菩提發心之大小,因此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能使禪修順利的助緣】
要進行菩提心的正式禪修,須有以下三種助緣來逹成:
1.      得到暇滿人身寶:這必定是有宿世的緣分。
2.      明白累積資糧、淨除罪障之道及重要性。
3.      努力修行達成《佛子行三十七頌》菩薩行持。


【殺人不必下地獄,還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曾經有一世為船長,帶領五百商人到大海中尋寶藏,但其中一位成員起了壞念頭,他想在尋到寶物後殺光大家獨吞!  船長感應到他的想法後,心想:『此人若殺了五百人其罪惡將是非常重,將受無量無數劫苦報。 但如果我殺了他一人,則罪業只有一人,相較之下也比較容易懺悔及清淨罪業。』 因此,船長就持著悲心利他的動機及想法,將這壞蛋殺掉了。

       就外相而言,這是殺生的行為,確實是罪業;但因為他內心升起了廣大的悲心,是秉持著悲心的動機殺人,反而累積了四萬大劫的資糧。 由此可見,有沒有菩提心是不能單憑外表的行來下定論。


【自己好辛苦,還要幫他人?】
       大部份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為了自己可能還不怕困難辛苦,但若是為了其他的眾生,一般人就沒有那麼容易做到了。 了解菩薩行持的意義,並不是件難事,但真正付諸行動,就很困難了,這需要確實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內心有強烈的菩提心攝持才行。 那麼,要如何能讓內心產生真正的菩提心?

1. 需先努力累積資糧、淨除罪障。
2. 產生出離之心:
    對於當下所產生的短暫快樂,無論大小,不要產生任何執
著、貪念,如此慢慢地就會產生出離心。
 3. 經常發願、迴向。
     當我們在念誦時,即使對法義尚未有深切的了解,也要跟著發願,把這些也當成是我們的願望,用虔誠的心去念誦無著賢菩薩所寫的祝福詞句。  藉此方式,倘若我們內心尚未產生菩提心的,可因此產生;若已經產生者,則會增長增廣。這就是最好的助緣方式之一。


【課堂結語】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登地以上的無著賢菩薩親身開示,他是真正擁有菩提心的人,其所開示的教法和所寫的字句,都有強大的加持力。  在印度、不丹有很多的禪修士、上師、善知識會一起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希望藉此能在禪修上面獲得加持及幫助。
  
       最後,請大家如是思惟:『前面虛空中,層層圍繞著一切諸佛菩薩及登地以上大菩薩、根本上師,他們都是我追求菩提心、修菩提心的證明。 請大悲攝受並關愛我,賜給我加持的力量! 讓我對於輪迴能產生厭惡而生起出離心,希望我能脫離三界及六道輪迴!』 我們要如此強烈的發願。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