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 – 禪修開示
分享】
不論我們修「上士道」或是「下士道」,都應該要先修心、轉心,將我們的心轉趨向佛法是十分的重要的。 以「上士道」方式來講,轉心的辦法就是修五加行。
在五加行中有一個消除身業障、言業障的善巧法門,這些全都是為了進入正式修行及接受灌頂的一個善巧前行的法門。
一般「下士道」算是較普遍的,就佛教而言,它並沒有所謂的「前行」或者「加行」,大部份都是從「止觀」開始禪修、禪定。 而禪修就是可以讓心靜下來的一個法門。 心靜了之後,心就不會跟著染著的念頭走,心能夠被掌控。
但這個掌控並不是把心定在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點上,而是心能夠自在,你可以掌控這個心,而這樣的一個善巧法門,就稱之為「禪修」或「觀修」。
以「上士道」來講,五加行觀修圓滿之後就會進入正行的法門,這些也是修心的前行,是修心的善巧法。 若不是藏傳佛法或「上士道」的法,一般來講那麼「禪修」就是一修心的主要善巧法門,也是修心的一個前行法,有禪修了之後你的心能夠靜,靜了之後才能夠修正我們的心。
如果各位有修五加行的話,那就依加行的順序來觀修便可,並沒有所謂禪修的問題。 而沒有修加行的人,若特別想要修心,那可以藉由禪修的方式來觀修。
當然如果有修加行的人,仍想要另外再做禪修學習也是可以的。
禪修時,身體的姿勢十分重要,身體一定要端正,因為身體會影響到心情、心態,心跟身體是有很密切的關係,若身體的姿勢沒有很自在、輕鬆的話,你的心想要清淨自在的話是行不通的。
所以一位如法的修行者或禪修行者,身體會採毗盧七支坐〈大日如來佛坐的七種姿勢〉:雙腳金剛跏趺座、雙手結定印、脊椎伸直、前胸要放寬、頭部要微往前傾下巴微收、舌抵上顎、眼睛朝鼻子方向看,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姿勢,來影響我們的心,讓心能夠靜下來,因此,在坐姿方面教盡量能採毗盧七支坐。
我們的心,也就是念頭,是跟著身體的「氣」或者說是「風」走的,所以說我們的心跟這個「氣」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氣」它住在脈裡。
而「脈」靠肉體。 「氣」調好可以幫助你的心,而「氣」是流通在「脈」裡,所以「脈」直「氣」就會順暢。 而「脈」則是靠肉體,所以身體姿勢直,會幫助你的「脈」。 禪修當中第一個就是要身體端正,身直「脈」就直,「脈」直「氣」就順暢,「氣」順暢就會幫助你的心靜下來,心靜下來就不會有浮動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姿勢十分重要的原因。 姿勢坐好後,先做「九節佛風」,若不會「九節佛風」,可以採毗盧七支坐將身體姿勢端正,端正之後首先要吐氣。
吐氣時把身體內染著的穢氣用力的吐出去,吐完後再慢慢吸進來,氣灌入丹田,閉在丹田裡面。 氣有分上氣(上半身的氣)及下氣(下半身的氣),上下氣在丹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閉氣在丹田。
如果我們對「氣」不是那麼熟悉的話,要做閉氣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只能用觀想,觀想把染著的氣用力吐出去,然後大自然的氣進來,進來後在丹田閉氣。 但這閉氣並不是要我們停止呼吸,只是觀想氣集中在丹田便可,之後你還是照著正常吸氣和呼氣。
假如我們禪修的目的只是要來修心而不是針對儀軌修法,那麼就可以藉吸吐來調整。 例如:當瞋恨、愚昧、貪著等等的情緒上來時,你會非常的浮動,會有複雜的念頭跟情緒,這時我們可以先吐氣,不管是那一種情緒,吐氣時觀想那些負面的情緒都吐出去、排出去;
吸氣時,就觀想可對治這些負面念頭都吸進來,如:慈悲、忍辱等這些的能量、力量。 透過吸吐的方式來滅寂,這樣可以改變你的情緒使心寧靜。 這種觀法跟儀軌修法是不相關的,主要是針對要修自己的心,讓心能夠靜下來的一個法門。
此時我們不要有任何的想法,讓你的心暫住在你的情緒上。 假如是瞋恨,你就暫住在瞋恨上然後吐氣、吸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治。
吐氣時嘴巴、鼻子可以同時一起呼氣,同時一起吸氣,嘴巴不必刻意要閉起來,也就是嘴唇沒有碰到,自然就可以。 當然,嚴格來說我們修氣功的時候,吐氣是絕對不可以從嘴巴吐氣的,但因我們現在是只有在修「安止禪修」使心靜下來的法門,所以這部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剛剛所講的是我們修心、禪修的一個次第,它的重點是把念頭專注在念頭上,也就是「一念專注」! 當你的念頭訓練到可以專注,也就是能把心攝在情緒上時,那你可以進入下面的步驟。 在你前面放水晶或珊瑚或者法器 (如: 普巴杵、鈴) 或酥油燈,任何東西都可以。
然後把心攝在你前面的這些東西上面,就是一念專注在這些對境物,這樣來練習。 當我們的心攝在一念專注時,慢慢的你的念頭就會消失,進而沒有任何的念頭,那麼心就可以靜下來。
接著便是進入「無相禪修」,也就是禪修時沒有對境的東西,直接在「心」裡觀想一個畫面來修。 我們在禪修的順序上一定要先關閉染著的、不好的念頭,然後產生好的念頭、善的念頭。
接著,好的念頭也要斷滅,不可執著在好的念頭,然後在沒有任何念頭當中靜下來,也可說是在自性當中靜下來。 在修的過程上是可以相互交替的,有時你可以專注在呼吸方面,有時可以專注在對境的東西上面,有時可以專注在你的心,總之,觀察你的心是從那裡產生?
安住在何處? 消滅在那裡? 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大家大部份的想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定〝不可以有念頭〞,一定要〝斷這個念頭〞,我們會強迫地去斷這個念頭。而實際上呢我們不一定要用『強迫』的方式或者『費力』的方式來斷滅這個念頭。我們有時候可以用『觀修』來做禪修的.
尤其對一個初學者而言,我們不宜用一個強迫的或者是費力的方式來斷這個念頭,而是以安住在原始的點或者是自然的方式來禪修。
舉例來說,我們在禪修當中,可能你會聽到聲音,不管是狗叫聲或者是車子的聲音或者任何的聲音,有時我們不自覺就去留意這些聲音,那麼念頭就跟著聲音走了,但沒關係,走了之後再回來就好,回來之後我們就繼續安住在心上面,所以我們不要去刻意去斷這個念頭,你就自然的隨順,這個就叫做『自住』。
很多修行人或者是學禪修的人都會說:平常念頭不多,但一靜坐或者打坐時念頭就特別多;或者觀想本尊時也觀想不起來;或者念頭往往沒有辦法定或者斷或者避。
事實上對一個初學者來講,能夠避這個念頭或斷這個念頭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又或者想要能夠清楚觀想本尊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對我們初學者來講,應該先不要去避這個念頭,而是我們先順著念頭修,然後逐步的學習。
因為禪修本身也是一個『念頭』,所以一定是用『念頭』來對治『念頭』、『念頭』來觀『念頭』。所以禪修本身也是離不開『念頭』的。
所以不管你剛開始時的念頭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我們應該要先隨順這個念頭,然後逐步把壞的『念頭』改變成一個好的『念頭』。
在成為善的『念頭』之後,開始去控制『念頭』,然後靜下來,之後再修升起次第的觀想本尊、賜加持等等這些觀想的部份,然後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到圓滿次第:你的心已經可以掌控、轉化、變化,接著便能逐步逐步進入滅寂。
對於初學者來講,轉變念頭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剛開始學習打坐時不可以有很高的期望,如:希望能夠觀想很清楚或者是整個念頭能夠斷、定或者心能夠控制。 以前禪修的高僧大德說:初學禪修者的心要像手上的唸珠一樣,不管你放在桌上或任何地方,你放在那裡它就會停留在那地方。 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時,主要是學習讓心能夠靜下來,靜了之後若起了念頭的話,那我們就隨順這個念頭,我們不必刻意的去避這個念頭。
其實即使隨順念頭,對初學者來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並不是你想跟著這念頭走就真的會跟著它走。
初學者要先從『安止禪修』開始,所謂的『安止』是指心能夠定、靜的一個善巧法門。 例如,一個愛喝酒且已上癮的人,今天叫他明天立刻戒酒,這對他來講是十分的困難,並且也會影響他的身體的狀況。
所以戒酒也是必需要慢慢的戒,同樣的若是吸毒上癮的人,如果要他馬上戒,可能他的毒癮也是會馬上發作,所以戒毒也是要慢慢的戒。 同理,我們貪瞋痴的習氣是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所以我們想要能夠馬上斷除貪著、瞋恨、傲慢等這些染著的念頭是十分的困難的。我們必需要逐步來練習,所以在密乘金剛乘是不先講直接去斷,而是:貪著用貪著來轉化、瞋恨用瞋恨來轉化,這跟波羅蜜法門是不相同的。 波羅蜜法門則是若是要對治貪著就觀想無常、或者染著骯髒等的方式來對治。
所以『安止禪修』並不是著重在於儀軌,這是簡單的修心,或者是改變心態的一種禪修的方式。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